• 不要让休学孩子过得太舒服, 必要时让孩子吃这4种“苦”!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7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    前几天收到一位妈妈的求助让我深思:

    孩子休学在家一年多,状态却越来越糟。

    这位妈妈早年因为工作疏忽了孩子,当孩子确诊抑郁并休学后,处于愧疚,全家人对孩子百依百顺,要什么给什么。

    可孩子根本没有变化,甚至状态越来越差。

    每天睡到自然醒,游戏玩到深夜,一个月都不洗澡,也不换衣服,天天点外卖,身上都发臭。

    一旦妈妈想进屋收拾,孩子就会大吼着赶妈妈出去。

    根据妈妈的情况,我们沟通了一份个性化指导方案,她对我的想法也表示认可。

    其实这并非个例。

    很多家长在孩子休学时会陷入误区:将“休学调整”等同于“彻底躺平”,让孩子在过度的舒适中沉沦。

    真正的疗愈,不是逃避现实的真空,而是必要时“狠心”让孩子吃这四种“苦”!

    这绝非苛责,而是帮助他们重建生活掌控感的必经之路:

    1、被拒绝的苦,世界并非“唯我独尊”

    休学的孩子常被家人小心翼翼地捧着护着,很容易陷在“全世界都围着我转”的幻觉里。

    家长担心孩子被拒绝,情绪受到刺激,往往有求必应,结果呢?

    孩子反而像温室里的话多,一点风雨都扛不住。

    现实世界可不像家长那样温言软语。

    家长不必故意制造挫折,但当孩子提出的要求超出能力范围,该拒绝就拒绝。

    比如,孩子看中的物品,家长满足不了,那就温和而坚定的说句“不”,讲清楚为什么不行,既不委屈自己,也不评判孩子。

    允许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体验拒绝或冷遇。

    偶尔这些小的“不痛快”,反而让孩子学着调低期待,看清世界的规则,走得更远。

    2、承担责任的苦:担子要学着自己挑

    让孩子承担大人的责任,孩子会崩溃;让大人承担孩子的责任,孩子会被“养废”!

    很多休学的孩子“事事被兜底”,习惯了被推着走,一旦要自己承担责任,立马慌神、退缩。

    可人生这担子,孩子迟早得学着自己挑,没人能替他一辈子!

    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、安排周末活动,分配给他合适的家务,让他规划全家出游的路线等等。

    关键并不是这些决定有多重要,而是让孩子体验“做决定—行动—承担结果”的过程。

    过程中如果出了差错,这些“恰到好处的挫折”,虽然会让孩子一时手足无措,却是培养责任感的可贵契机。

    责任感如同肌肉,需在适度的负重中锻炼。

    3、适应分离的苦,低度养育

    孩子一休学,有的家长把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,恨不得24小时全天候守护,一点的风吹草动,都会紧张到不行。

    可越是这样,你会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变化,甚至产生依赖或逆反心理。

    《重新定义父母》一书中提到:父母和孩子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,最终的指向必然是分离。

    所以,我建议休学躺平家庭都进行低度养育,适度分离:

    家长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干预,通过建立边界、关注自我成长和尊重孩子独立性,实现更健康的亲子关系

    而低度养育、适度分离并非放任,而是通过“有界限的爱”和“有质量的陪伴”实现自然成长。

    关键平衡点在于:

    物理边界:给孩子独处的时间,规则清晰但非强制;

    心理边界:无需事事过问,尊重情绪自主权。

    心理学中有一个“观察者效应”:

    当父母成为孩子世界的“太阳”,孩子的生命就会停止自转 。

    过度关注如同探照灯,照亮的不是前路,而是深不见底的阴影。

    当家长不再用过度的关注和陪伴填满孩子的生活,孩子才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。

    4、无聊的苦,在静默中觉醒

    一些家长面对休学的孩子,常会“急功近利”地安排自认为“有意义”的活动:

    虽休学在家,但课不能落下,报名网课,跟上学校进度;

    公益活动有益身心,积极参与不能少……

    这源于家长内心焦虑的投射,将自己的不安,误解为孩子的需求。

    “无聊”并非坏事,它带来的轻微不适和空虚,可以促使休学躺平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、想做什么。

    孩子可能会在脑海中回忆过去那些有趣的活动、游戏或体验,对比当下的无聊,从而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。

    心理学上有个“自我决定理论”:内在动机(如兴趣、价值认同)远比外部压力更能驱动持久而健康的行动。

    唯有穿越无聊的荒原,才能抵达自我的绿洲。

    允许孩子经历这个过程,是信任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。

    让孩子在休学期间适度体验拒绝的冷、责任的沉、分离的空、无聊的静,绝非残忍。

    这些看似艰难的体验,恰恰是孩子重新找回生活掌控感的关键。